新双高建设计划(2025-2029年)

建设要点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的通知》(教职成〔2025〕1号),标志着新一轮“双高计划”的正式启动。

        启云智网是汽车行业内领先的、专业从事汽车应用和汽车软硬件关键技术研发及校企合作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支撑全国多所职业院校申报新双高建设计划。我们有能力也愿意与院校合作申报、共同推进新双高及高质量专业(群)建设,无缝对接汽车产业实际生产及院校新汽车人才培养,为产业创新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启云智网架构

 

政策总体要求:

指明职业教育新方向

新“双高”政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其核心目标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与国家战略布局、重点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九大改革任务:

蕴含无限发展契机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教育贯穿全程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 “双高” 计划把这一点放在首位。通过健全思政育人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利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案例和红色资源,创新育人方式,拓展育人空间。同时,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机制,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让学生不仅有过硬的技术,更有高尚的品德。 

(二)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打破壁垒,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新政策鼓励利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载体,集聚各方资源。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共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平台,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这不仅能让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贴合企业需求,还能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形成教育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专业群建设紧扣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企业核心岗位。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扩大中高、中本、高本衔接贯通培养规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升学和发展路径。同时,注重专业群的动态调整,快速响应产业变革,确保培养的人才始终是市场急需紧缺的。

(四)建设一流核心课程:聚焦实战,提升质量

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邀请企业大师、学校名师和教育专家共同参与。对接企业实际岗位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运用多样化教学场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热情。创新课业评价方式,加大企业评价权重,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五)开发优质新形态教材:紧跟时代,创新形式

新政策鼓励开发 “活页式”“工作手册式” 和数字教材。以真实项目、案例为载体,让教材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引入企业资料,丰富教材内涵,同时利用数字资源,增强教材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严格的教材审核制度,确保每一本教材都是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六)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汇聚精英,提升实力

一方面,引导教师传承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创新企业人员聘用机制,吸引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兼职兼课。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让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参与生产运营和技术创新。通过 “教师教学档案袋” 制度改革和组建产教虚拟教研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七)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虚实结合,强化实践

整合多方资源,建设场景真实、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利用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数字远程实训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创新运营和成本分担机制,开发推广生产性实训项目,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让学生在实训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八)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科技赋能,智慧教学

紧跟产业数字化趋势,推动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全过程,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建设智慧校园,重塑教学空间,建立师生数据库,实现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加强新技术培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让职业教育紧跟时代科技发展步伐。

(九)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国门,提升影响力

秉持 “教随产出、校企同行” 理念,开展海外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开发国际化专业标准和教学资源,运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建设海外工程技术学院,让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提升国际影响力

组织实施与保障:

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工作方案和标准框架,确定各地建设单位名额及布局重点,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中央财政给予每个高水平专业群每年 1000 万元的奖补支持,各地也将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

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是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第三方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等多种方式,对项目建设进行全方位跟踪评估。评价结果将作为调整建设单位和奖补资金的重要依据,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职业院校对于高质量教学资源、在线教学平台等技术服务的需求将更加迫切。然而,这也对技术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职业院校的多样化需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总体工作部署,教育部、财政部(以下简称两部)决定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以下简称第二期“双高计划”)。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目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关键,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强质量标准和规范探索,开创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推动职业教育与国家战略布局、重点产业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工作中要做到: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产业、“一体两翼”、高品质民生、边疆职教、职教出海等领域需求,国家宏观布局、地方统筹建设,在对接需求的基础上支持建设“服务好、支撑好”的专业群,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体系。坚持产教融合,统筹推进第二期“双高计划”与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激发各类办学主体活力,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坚持质量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校企共同打造匹配需求的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引领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夯实职业教育新基建。坚持标准引领,构建贯穿项目遴选立项、建设管理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的标准框架,围绕专业群思政工作的引领度、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条件基础的支撑度、建设措施目标的可达成度、政策机制的保障度和成果成效的贡献度开展评价,引领职业教育持续改革发展。

 主要目标是: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6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6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训基地等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持续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品牌,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加快构建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职业教育新布局。

二、改革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健全专业群思政育人体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创新校企党支部联建机制,发挥“双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育人功能。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挖掘行业企业思政育人元素,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

(二)创新产教融合机制

 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载体的作用,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多方参与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健全议事决策组织机构,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

(三)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对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企业核心岗位,精准定位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扩大中高、中本、高本衔接贯通培养规模,服务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全面发展。探索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多形式衔接,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健全专业群运行管理机制和群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快速响应产业变革的最新要求。

(四)建设一流核心课程

 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组织企业大师、学校名师、教育专家等,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工序流程、典型项目,绘制能力图谱,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和成长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创设多样化教学场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度学习。创新课业评价方式,加大企业评价权重,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五)开发优质新形态教材

 建立多方参与的教材开发机制,将最新课程改革成果应用于教材建设。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工程实践案例等为载体,开发适用于模块化教学、通俗易懂的“活页式”教材。引入企业操作手册、培训手册、培训包,开发包含工作计划书、质量检测手册、工具书等内容的工作手册式教材。基于专业数字资源,开发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数字教材。健全教材管理制度,落实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严格执行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

(六)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

 传承发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扎根教学一线、躬耕教育实践,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企业人员聘用机制,设立产业教授特聘岗、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吸引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能大师、技艺传承人兼职兼课。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实岗锻炼,参与企业生产运营和技术创新。探索“教师教学档案袋”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组建产教虚拟教研室,有组织开展校企、校校联动的教研活动,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七)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整合园区、企业、学校资源,统筹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训资源使用效率。校企合作打造场景真实、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创新运营和成本分担机制,开发和推广典型生产性实训项目。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数字远程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

(八)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

 紧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新要求,推动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推动人工智能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探索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推进智慧校园标准化建设,运用数字技术重塑教学空间,建立学生学习和教师成长数据库。推动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教学评价的数字化转型。加强新技术应用培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九)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开展海外人员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能人才。紧密服务境外办学需求,开发优质、适用的国际化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装备。立足区域、因地制宜,规范化运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品牌项目,探索建设海外工程技术学院,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组织实施

 两部联合制定第二期“双高计划”工作方案和标准框架(见附件1、2),确定各地建设单位名额及布局重点(见附件3),牵头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跟踪指导。各地将项目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和中长期规划,建立教育、财政和有关部门会商机制,定期调度项目建设,确保建设成效。学校加大与举办方、行业、企业的沟通,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政策支持,鼓励专业群改革创新,健全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对第二期“双高计划”给予奖补支持,发挥引导作用,每个高水平专业群每年支持1000万元。各地建立健全基于专业大类的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突出改革和绩效导向,对建设单位给予重点支持。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以共建、共培等方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积极筹集社会资源,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发挥绩效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高职学校坚定服务导向的办学理念。发挥第三方评价作用,定期跟踪评价。优化信息采集与绩效管理,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指导学校开展年度绩效自评。两部在学校自评、省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中期和实施期结束后绩效评价。加强不同阶段绩效评价的工作衔接和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相关政策、调整项目建设单位和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的重要依据。

 本通知有效期5年,相关文件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附件:

        1.第二期“双高计划”工作方案

        2.第二期“双高计划”标准框架

        3.各地名额及布局重点说明(分送)

教育部财政部

附件1

第二期“双高计划”工作方案

一、布局重点

(一)服务区域发展布局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布点一批融入区域发展规划、对接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专业群,促进区域内产教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面向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省份和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布点一批创新机制、引领改革的专业群,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校企协同育人。

(二)支撑产业发展布局

 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国家级产业集群布局、各地万亿级和千亿级支柱产业为重点,布点一批对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岗位的专业群,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产教协同度高、人才需求旺盛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职学校共建一批适应需求、服务发展的专业群。

(三)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布局

 以东盟、中亚为先行区,带动非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加强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桥头堡省份、开放前沿和国际化办学基础好的地区,布点一批服务边境贸易、能够伴随企业走出去的专业群,持续增强中国职业教育影响力,助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二、遴选标准

(一)学校思政工作引领力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思政队伍数量充足,开足开齐开好思政课,课程思政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基层党建与专业建设有效融合,示范性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改革成效显著。

(二)学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需求匹配度高

 专业群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充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强,近三年毕业生本地(行业)就业率不低于60%、对口就业率不低于70%。

(三)学校办学条件和产教融合基础好

 学校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含职业本科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是省级及以上“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牵头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有实质性运行的产教融合平台。

(四)项目建设措施和建设目标契合度

 高学校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训基地等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成果显著、示范效应明显。专业群建设方案科学合理,改革举措可操作性强,能有效支撑建设目标达成。

(五)项目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的保障性好

学校举办方对项目建设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大。行业组织、合作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学校内控制度健全,办学经费充足,财务管理规范,项目管理制度完善。

(六)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贡献显著

 近三年招生计划完成率不低于90%,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不低于90%。非学历培训人次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积极推进“职教出海”,开展留学生培养或海外职业教育培训。

 学校出现以下行为退出项目申报建设。一是近五年在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上出现重大问题;二是近五年出现重大违规办学行为、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三是学校已列入本省普通本科高校设置规划;四是第二期“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结论为“差”。

三、工作要求

(一)项目立项阶段

 1.两部分配名额。两部以国家区域战略、重点产业布局、各地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及改革成效等为主要依据,测算确定各地名额及布局重点。

 2.学校自主申报。满足遴选标准的学校,可自主选择2个专业群,研制专业群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专业群建设方案,登录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通过“双高计划”项目专栏填写申报材料,并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按时提交。举办方是国家部委的学校,须征得相关部委同意并明确支持政策和项目经费投入后,推荐至学校所在省份教育行政部门。

 3.省级遴选推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在审核学校申报资格的基础上,按照两部确定的本省名额及布局重点组织遴选、等额推荐,按序确定拟推荐建设单位名单,明确本省支持政策和经费投入,对学校专业群建设经费预算进行审核,于2025年3月3日前通过“双高计划”项目专栏向两部提交推荐函及有关材料,并将省级推荐函(包括推荐学校顺序名单、材料真实性审查情况等)和学校申报材料纸质版(各学校5份)一并报送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4.两部复核确定。2025年3月底前,两部复核确定并公布立项建设单位名单。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支持建设2个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支持建设1个专业群。

(二)项目过程管理

 1.建设方案论证备案。2025年4月底前,两部组织专家论证专业群建设方案,论证通过的两部备案,并作为开展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2.年度绩效评价。建设期间,各建设单位每年在“双高计划”项目专栏如实填报上年度建设进展情况,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指导建设单位开展年度绩效自评。

 3.中期绩效评价。2027年,两部组织实施中期绩效评价,督促各地对建设单位逐一指导评价,优化调整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提高建设实效。

(三)项目验收评价

 2029年底,两部组织实施期结束后绩效评价工作,重点评价各建设单位任务完成情况及在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和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等方面的支撑力和贡献力。评价结论分为“优”“良”“中”“差”四类,结论为“中”“差”的限期整改,结论为“差”的建设单位不得进入下一期“双高计划”遴选。

附件2

指标

注:第二期“双高计划”标准框架用于项目遴选推荐、建设管理和绩效评价。